南海,美军两架军机在半小时内相继坠海。 事故原因尚未公布,特朗普却突然提到“燃油问题”。
幸好直升机上的三名机组成员被及时救起,没有人员受伤或死亡。 问题接踵而来,不到半小时后,第二架F/A-18F“超级大黄蜂”战斗机也出现故障,同样坠入海中。 这架飞机是美军航母上的主力战斗机,具备强大的飞行性能和广泛的任务范围,既能执行攻击任务,也能执行侦察任务。 两名飞行员紧急弹射,被成功救起。
然而,连着掉了两架飞机,这样的“例行”简直不能用这个词形容了。 刚开始,舰队对外通报事故时轻描淡写地表示:机组人员都已经安全救起,情况稳定,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。 消息一传出,美媒、欧洲媒体、亚洲军事圈纷纷炸开了锅。 “同一航母,30分钟,连续两架飞机坠海”——这几个关键词一出,大家都不淡定了。 这次事故究竟是机械故障、飞行操作失误,还是外部干扰?军方还没有明确回答,但特朗普却先开口了。
不论他是在为军方开脱,还是有意指向燃油问题,这句话确实道出了一个关键点。 航母上使用的是JP-5型航空燃油,这种燃油专门供舰载战机和直升机使用。 燃油要求很严格,必须能承受高温和高压,起飞和降落过程中也必须稳定供应。 这种燃油不能有杂质、不能被混合、不能中断。 这次发生意外事故的两架飞机,尽管型号和任务不同,但它们都使用了相同的燃油系统。 这批燃油有可能来自补给舰,也可能是航母内储存的燃油。 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都可能会影响到多架飞机。 这次出事的,刚好是一架直升机和一架固定翼战斗机。 两种不同平台、两套系统,却同时发生了类似的故障,显然不寻常。 “尼米兹”号正在退役交接期,这就引出了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——是否为了节约成本或者减轻航母的运转压力,燃油管理有所松懈?
特朗普提到的“燃油问题”,如同一根火柴,点燃了美军航母内部那些不为人知的漏洞。 此外,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我们来关注:MH-60R直升机隶属于“战猫中队”HSM-73,F/A-18F战斗机来自VFA-22“红公鸡中队”。 这两个中队平时的轮值频繁,经验比较丰富。 然而,就在航母即将退役、飞行强度不大的情况下,连续发生两起事故,难免让人怀疑。
这不仅仅是战术上的事故,更是一个战略信号。 美军近年来频频强调“高端战争准备”、“印太部署纵深”和“航母常态巡弋”,这些不能离开舰载飞行平台的保障体系。 现在平台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,保障体系拉不动,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两架飞机的损失,更是“可靠性”这一问题的暴露。 特朗普的“燃油问题”发言已经让这样的一个问题敏感化。 如果最终调查的最终结果真的是燃油污染,那么涉及的部门、责任人和预算问题将很复杂。 不要忘了,这次事故发生的还是“尼米兹”号——美军半个世纪来最具象征意义的航母。 如果连“尼米兹”号的保障系统都出了问题,那么接下来的“福特”号、“林肯”号,是否也会出现类似问题? 这次事故可能只是开始。 两架飞机坠毁所引发的,不仅是技术方面的疑问,更暴露了航母作战系统的漏洞。 “尼米兹”号作为美军过去几十年海外投射的象征,早已接近退役。 舰上的人员轮换、设备老化和维护排期,都不再处于战时状态。 然而,飞行任务仍在进行,舰载机仍在起飞,燃油依然在消耗。 这种“下班又加班”的工作状态让风险达到了极限。 如果舰载作业节奏放松,资源调度不当,事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 例如,飞行甲板的调度是否紧张?燃油存储的清洗周期是否缩短?中队内的维修保障人员是否充足?这样一些问题都没有人能给出及时答复。
一次双机坠海,把本来隐藏的疲态完全暴露了出来。 而且,事故发生时正值南海气象不稳定,雷达信号干扰频繁,舰载系统的通讯链路是否始终畅通,也还需要确认。 事件当天,外界就没有接收到任何“预警信号”。 美军所说的“例行操作”竟然连续出事,这让人不禁怀疑,舰队的管理是不是已经进入了“失效区”。 近几年,美国一直在口头上强调“印太再平衡”,但真正执行的航母和军人却在面对预算压缩和装备老化的困境。 这不单是军费的问题,而是战略能力与战术执行之间的脱节。
这些文件如果被彻查,可能会揭露更多的细节。 调查过程中,舰上人员是否按照规范进行了检测?是否压缩了流程?是否把即将退役的航母当作“临时平台”,降低了维护标准?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敏感焦点。 从系统角度看,“尼米兹”号此次暴露的问题,不仅仅是某个机组的偶然失误,而是整个高强度、长周期、跨平台的航母操作体系正在被耗损、稀释和拉扯。 一艘退役中的平台,一条潜在的油路问题,一天内连续两架飞机坠海,这些都足以震撼五角大楼。 事发之后,美军第一时间表示“已展开全面调查”。 但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,很多关键环节仍然避重就轻。
特朗普提到的燃油问题并未得到官方确认,而他抛出的言论更像是先为军方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