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是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年份,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、地理政治学冲突持续的背景下,中国钢材进出口呈现出量稳质升的显著特征。根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,2025年1-8月中国累计出口钢材7200万吨,同比增长4.2%,出口金额达680亿美元,创历史同期新高;进口量在650万吨左右,同比下降12.3%,贸易顺差持续扩大。这种结构性变化背后,既反映了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升级的成效,也凸显了全球贸易格局重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。当前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深刻调整期,一方面通过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出口提升国际竞争力,另一方面借助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应对国际碳壁垒。从钢管进出口数据分析来看,近年来进口与出口表现较为分化,下面进行详细分析:
近10年中国钢管出口量整体呈“先抑后扬”走势。在2015-2019年期间,受全球经济下行、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,焊管月度出口量在30万-45万吨区间震荡。2020年后,随着国内产能优化、国际市场复苏等因素影响,出口量逐步攀升,2024年月度出口量突破50万吨大关,达到近10年峰值。近年来出口增长主要源于“以价换量”策略与“一带一路”市场的开拓,东南亚、南美等发展中国家成主要出口目的地,无缝管在油气领域需求是核心驱动力。焊管以建筑用钢、工业用钢为主,无缝管以石油天然气管道、锅炉管等高端品种为主,出口结构向“高的附加价值、细致划分领域”优化。目前钢管出口高度集中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,焊管出口前10国家占比超50%,无缝管出口前10国家占比超55%。从出口长期潜力来看: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深化、绿色能源项目将推动出口结构升级,预计2025年钢管出口量继续上升,焊管、无缝管协同增长趋势延续,未来需把握“一带一路”与绿色转型机遇,巩固全球市场竞争力。
近10年钢管进口呈现“总体波动下降”的特征,从焊管进口数据分析来看:焊管进口量在2015-2018年维持相对高位,2018年后进入持续下降通道,至2022年降至近年低点。2023-2025年,焊管进口量出现反弹趋势,2025年7月进口量回升至约1.2万吨。这一变化与国内供需格局关联紧密,进口焊管多为高端、特殊用途产品,反映国内对高端焊管的进口依赖仍存,但整体进口规模受产能挤压呈收缩态势。无缝管进口量稍低于焊管,且一直处在低位波动状态。2015-2018年月度进口量在1.5-2万吨区间,2018年后迅速下降,2022-2025年维持在0.8-1.2万吨区间。总的来看,中国钢管进口量的长期下降,反映国内产能扩张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,需关注进口反弹的持续性以及国内产能较大对进口格局的长期影响。
一般贸易方式在中国钢管出口占主导地位,近10年钢管出口总量与一般贸易出口量均随全球经济周期波动,整体趋势向上,一般贸易作为主导贸易方式,始终是钢管出口的核心渠道,其出口量占比长期维持在90%以上,一般贸易出口量始终是中国钢管出口的核心支撑,呈现“主导地位稳固,与总量走势高度协同”的特点,说明一般贸易是中国钢管出口的“压舱石”,国际市场对中国钢管的直接需求旺盛,也说明中国钢管产业在国际市场中以“直接交易”为主要合作模式,贸易结构相对健康。
亚洲是中国钢管出口的核心市场,在2015-2025年期间,亚洲出口量始终处于各洲首位,有逐年增加的趋势,2015-2017年,亚洲出口量稳定在70-80万吨区间,2018-2020年受外部环境影响(如贸易摩擦、疫情冲击),亚洲出口量短暂回落至50-60万吨,2021年后,亚洲出口量快速反弹并持续攀升,2025年7月已突破100万吨,成为推动中国钢管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。非洲是中国钢管出口的第二大市场,出口量波动较大但长期维持高位。2025年7月已接近12万吨,成为支撑中国钢管出口的重要市场。南美洲是中国钢管出口的第三大市场,出口量占比稳定,波动幅度小于亚洲和欧洲。欧洲是中国钢管出口的第四大市场,出口量占比最低,且波动幅度较大。
目前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革,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深入实施为钢材出口创造了新机遇,推动中国钢材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,既面临绿色壁垒、贸易摩擦等严峻挑战,也迎来技术升级、区域合作等发展机遇。展望中国钢管进出口的未来发展的新趋势,行业正站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,中国钢管进出口未来将呈现高端化、区域化、绿色化三大发展的新趋势。亚洲市场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关税优惠,将成为主要增长点,中东油气开发项目将带动石油套管出口激增。国际贸易环境虽面临美国关税政策影响、欧盟技术壁垒等挑战,但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发展、海外建厂等策略可有效应对,中国钢管产业将通过技术升级和产能优化,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头羊。